“老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2015-01-02  2908  来源:老人报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好人”:他们对你的提议和行为,总是一连串地说着“没问题”,可一旦做起你交代的事情来却又总在消极拖延和找着借口,即使在你的一再催促下做了也总让你觉得什么地方别扭,有种想发火却又被噎着的感觉。专家提醒说,这类人严格来说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心理学将其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

“软刀子”也是刀子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习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总是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甚至于唯唯诺诺,背地里却不予合作,内心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有意地显得无效能,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故意迟到,故意不回电话,故意拆台使别人的工作无法进行。性格方面经常表现为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里破坏或阻挠他人的事情,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经常牢骚满腹心里却又十分依赖权威。

这种被动攻击模式,往往会引得当事人勃然大怒,却会引起旁观者很多的同情。可以说,被动攻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不过这种“智慧”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有此种性格倾向的人不但容易导致别人以压迫的方式和自己互动,还会由于这种行为给别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并将别人置于舆论声讨的位置。

“好人”伤人的背后

有心理医师认为,被动攻击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属于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却又不愿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人际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避免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

其实,被动攻击型人格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就事论事,不要武断地判断对方的动机:你并不会读心术,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如果其他人做的某件事情对你造成了伤害,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处理这一件事情上。其次,真诚对待自己的感觉,在任何情况下,确定你真正的需要和欲望。第三,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并要求对方明确的回应。与人谈话时多用有“我”字开头的语句,避免泛泛而谈。当你没有得到清楚、直接的答案时,就再问一遍,直至得到明确答案,但要注意不要怒气冲冲地问。第四,有时候要做出合理的让步,并为可能带来的结果做好准备。第五,如果别人伤害了你,告诉他们“我感觉受伤了”。最后,如果以上方法还是无法解决,就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