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采撷---------论炙甘草乃属烘烤干的生甘草

2015-01-25  244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按:因朋友小鱼儿要求想了解甘草的炮制来龙去脉,故转载此文已解之。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在用甘草一药时,注明炙用者为数甚多,约有lOO多处,其中不注生用与炙用者的,在《伤寒论》中有甘草汤、桔梗汤;在《金匮要略》中则为数更多,还有的注明要炒用。近阅《五十二病方》一书,甘草凡四见,既没注明生用亦未注明炙用。由此看来,远古时期甘草为生用,至汉代对于炮制已日趋完善,并提出了甘草的炙炒方法。
甘草一药,性味本属甘平,有通行十二经输,缓急止痛之功,而又善于调和诸药,故热药用之以缓其热,寒药用之则又善缓其寒,寒热相杂,入甘草一药而得其平。例如附子理中汤,以甘草缓姜、附之热,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之寒;小柴胡以甘草既缓柴胡、黄芩之寒,又缓半夏、人参之温。是故甘草,以味为治也。
至于甘草一药,是生用还是炙用,必须从仲景组方法多方面加以分析探讨,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发汗解表的方剂,如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等,甘草皆炙用。清热泻火的方剂,如白虎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调胃承气汤、栀子柏皮汤等,甘草亦炙用。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之附子粳米汤,甘润补中、安神补心之甘麦大枣汤,温补冲任、暖宫散寒之温经汤等,甘草亦炙用。若据甘草生则泻火、熟则温中的道理去分析经方,生熟其功效则大相径庭。解表用炙,清热亦用炙,温中用炙,散风湿亦用炙,统观经方,可见仲景用甘草时对生与炙,是没有严格的区分了。
自汉以后《千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济生方》、《博济方》、《苏沈良方》、《伤寒总病论》、《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用治百病,几乎无不用炙,这样在炙法上更进一步复杂化了。《雷公炮制论》在论述甘草制法时总结了三种方法,曰酒浸蒸,曰涂酥炙,曰炮令内外赤黄。《本草纲目》又多用长流水炙之,或用浆水炙之。后来竟发展到炒黄更以蜂蜜炙之。可想而知,甘草一药,也不得不随着这些不同的、复杂的炮制方法,而改变其本来的性质了。所谓古人用炙甘草以治百病的说法,已经不成定论,缘何后人仍沿袭这种说法呢?
以愚之见,甘草一药,其主要产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甘肃、宁夏各省,以及东北各省,春秋二月、八月为最佳采集季节,整个华北北部地区,二月尚未开冻,八月已下霜雪,这两个季节挖掘出来的甘草,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晒干。况且甘草一药又多含粉质及糖分,如不及早使其干燥,则易于霉烂、虫蛀。古人为了尽快使其干燥,则分别铡成段,于火上烘烤或火炕上烘干,贮存于通风处。古人不言烘而言炙,不言烘甘草而言炙甘草,由此可见,古人所谓炙甘草,实际上是经过烘烤而干燥的生甘草,其性味甘平冲和,故而古人有:“热药用之以缓其热,寒药用之以缓其寒”之说。然而今天的炙甘草,是把甘草一药炒成老黄色,然后再加蜜炒,这样炮制,甘草便失去了它的甘平冲和之性。所以今人有“生则泻火,熟则温中”的论点,是不足为怪的。
------《孙朝宗医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