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斋的历史

2015-03-08  1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池斋,距今已有292年历史,是百年老字号中药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江苏泰州兴化市昭阳镇东城外大街十号。

上池之水

神医华佗到广陵(扬州)为太守治病,开的药方需要用“上池之水”煎药,于是华佗便带着徒弟吴普四处寻找,终于在江苏兴化城找到了上池泉眼,把太守的病治好了。到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就在这口上池神井旁开了药店。

民间还相传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生病,慕名派人到兴化礼请名医赵海仙,赵海仙开了一副药方,指名到上池斋买药,并再三叮嘱,交上池斋煎药,用冰块包好带到武汉。来人在上池斋买全药材后觉得没有必要在上池斋煎,到武汉后才煎药,张之洞服后不见好转。后来张之洞知道了这回事,再派人到兴化,特地取了“上池神井”的水,煎药带回,结果一剂而愈。他书写了“上苑风和芝草秀,池塘日暖杏花香”的楹联送给上池斋药店,可惜原匾在文革间被毁了,现在店中的这对楹联是“兴化四子”之一宗德超的墨迹。

“上池”之名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上池之水究竟是怎样的水呢?司马迁留了一个悬念,上池斋又设了一个谜?

“上池之水”未沾及地面之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半天河》中认为上池水即“半天河”。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下品》称“此竹篱头水及空树穴中水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现行中医药院校教材注释为:“未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

上池之水口中津液?“上”,首也,“池”,口腔也,“水”,唾液也,“上池之水”为“口中之津液”。道教上清派著作《上清黄庭内景经》将人体中部的丹田或胆称为中池。后人发挥,舌下为上池(华池),胆为中池,小腹胞为下池。苏东坡有一首诗云:“细嚼兼收上池水,徐嚥还成沧海珠”,讲的是苏东坡创立的一种食疗妙法,即将芡实煮熟后,一枚一枚地细细嚼咽,每天10~20粒,持之以恒,长年不辍。其中包含了古代气功中的一节动功——咽津,能滋润脏腑,补益脑髓,促进消化,防治口舌炎症。而成书于元末明初,收入《道藏》的《法海遗珠·卷七》也有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自然其液流通满口,甘津香美,所谓甘露也,上池水也。”

药效之水

笔者认为,上池之水之神奇,并不在于其沾未沾及地面,如李时珍等人所言的“半天河”;也不在于其有功,如苏东坡的口中津液。重要的是这水要适合药方发挥出最好疗效,这种能够帮助药方发挥最佳药效的水才是上池之水——这也是赵海仙给张之洞看病特意关照“交上池斋煎药”的本意。

古人在炮制药材、修合丸散膏丹汤液等各类药物时,必以至诚至信之心。用水,更分有天水、地水、山岩溪泉之水,均根据药物宜忌分别选用。不仅精选上品药材,讲究用水用火,甚至还要选良辰吉日设立神案,高香巨烛、虔诚祝祷,郑重其事,然后成药。

文化精髓

上池斋药店,前店后厂总共不到300平方米,却能够延续几百年不衰。如果说刚开始是因为一个上池神井而兴盛,倒也说得过去,若说就是这个原因而能够发展至今,未免有点牵强,因为兴化城中大大小小这样的井有若干。这当中必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上池斋”所包含着的文化精髓。选上池之水不仅需要诚信、耐心,还需要责任和勇敢,正如当年寻找上池神井一样,没有那份责任与勇敢,没有那种诚信和耐心,偌大的广陵郡何以找到兴化?

上池斋传承了“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济世惠人的优良传统,其内至今扔悬挂着“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