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研究与咖啡研究能异曲同工吗?

2015-02-01  3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可口可乐公司副总裁莫瑞斯·阿诺德博士近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讲坛上发表的题为“从咖啡研究来展望中医药未来研究”的演讲。阿诺德博士是研究咖啡的专家,也是研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的行家。他认为利用探针标记着的咖啡因来研究其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可以告诉我们身体已经吸收了哪些物质,或者是身体对于哪些物质有反应,这样就可以找到服用和产生效应之间产生的关联。应该说这是当今国际通行的植物提取的物究方法,对于当前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确实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看罢本文,笔者顿生疑问,中药研究与咖啡研究真的能异曲同工吗?

异曲同工常用来比喻不同人的辞章或者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照着阿诺德博士的说法,“中药”研究与咖啡研究可以异曲同工。但我们又必须看到,植物有效成分与中药概念之间的差异性。自上世纪20年代,人类由中药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素进行动物实验后,中药成分提取渐成研究热点。上世纪70年代,从中药青蒿中成功提取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一度被视为我国中医药研究的重大科研成果,并荣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然而,对于中药提取药是不是中药的定性问题,以及单味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否就是中药的现代化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争议颇大。一些学者认为进行中药提取物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药提取物也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数学者认为有效成分研究是以西药研究方法解决中药问题,舍医存药,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和规律。言下之意,中药与中医理论息息相关,没有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严格来讲是不能被称为中药的。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科教司司长贺兴东所言:中药也叫本草,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须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二是绝大部分中药出产于中国,虽然有少部分是进口药,但也在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以笔者之见,上述争论实质上是一个概念本质和外延的问题。本人认为,中药与西药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古到今,一些西洋药物传入我国之初,也并没有很明显的中药属性,只是后来经过中医的使用才纳入了中药的范畴,具有了中药的本质属性。因此而言,当今的中药提取物也并不是没有接受中医中药理论指导的可能性。而且这方面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所以,中药的概念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范畴,而应该纳入其外延性内容,所有的药物包括西药和植物提取药只要能通过中医中药的理论进行系统化涵盖,都可以算是中药的范畴。然而,说这个意思并不是就肯定了中药提取物就已经被纳入了中药的范畴。我们知道,如今这些中药提取物依旧游离于中医中药理论指导的范围,并没有完成中医中药理论的涵盖。退一步讲,即使将中药提取物暂时纳入中药范畴,中药提取物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子而已,不能涵盖中药的全部内容;对中药提取物的研究也只是中药研究的一个方向,虽然是一个社会热点,但热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整体中药研究的正确方向,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方向和模式。如果我们将复杂的中药研究简单地依照研究咖啡的模式进行,中药提取物依旧不能与中医中药理论相结合,那么,这种研究模式就不可能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对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有效作用的发挥重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简单的提取物的复加搭配并不能达到合理配伍后的作用和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研究,可以进行提取物的研究,但更应该以尊重中医理论的研究为前提,提取药研究不应该冲淡中药研究的本质。对于中药的研究必须采取符合中医中药理论的研究方法,应该根据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更多的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对复方研究和整体把握上来,而不是局限于一个研究方向,从而使中药的研究走向误区。应该说,研究咖啡的方法是研究中药提取物的好方法,但从中药研究整体来讲,这种单一的研究模式和思路是不全面的,与之异曲同工也是不应该、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