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泻心汤类方:六、大黄汤或丸方

2015-02-11  1549  来源:《经方传真》 

第七章泻心汤类方:六、大黄汤或丸方
【方剂组成】黄连、黄芩、栀子、大黄各3克
【用法】水煎温服,亦可制为丸。
【方解】此于泻心汤加栀子,故治泻心汤证而烦热更甚
按:本方虽出于后世,其实不外泻心汤合栀子豉汤去豉所组成,故应用时亦宜依二方证而治用之。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
【验案】李某,女性,65岁,延庆县巡诊病案。初诊日期1965年11月9日。左半身不遂五天,头晕不起,懊侬不得眠,他医给通经活络之品,并用羚羊粉五分,药后诸症不减,反见烦躁。今日听胡老巡诊急来询问:是否包好,否则白花钱就不治了,光羚羊粉就花了五元钱,治不起,胡老劝其服药看之,不用花多少钱。诊其脉弦滑数,舌红苔黄腻。血压260/160毫米汞柱。证属阳明里热,与大黄汤加味:
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一次,诸症大减,血压为150/100毫米汞柱。
【方剂组成】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二昧为细末,取2~3克,另以香豉一勺,用热汤七勺,‘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止后服。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方解】瓜蒂苦寒,祛湿除热而有催吐的作用,与赤小豆协力以逐湿热,饮之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解:病如桂枝证,即指寸脉微浮、气上冲喉咽而言,但头不痛,项不强则知非桂枝汤证。病实于上,故胸中痞硬,而脉亦应之寸微浮。气上喉咽不得息,乃病有欲上越之机,与桂枝汤证的气上冲亦形似而实非。胸中有寒,谓胸中有寒水之毒,不是虚寒之寒,故宜以寒性的催吐剂如本方者吐之。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少阴病,始得之,而手足寒脉弦迟,有以里虚有寒的表现,但其人饮食人口则吐,即不饮食则亦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显然是病有自里上越之机,肯定此为胸中实,气机受阻使手足寒、脉弦迟,而呈少阴病的外观,故当顺其势以本方吐之,不可下也。若其人只干呕,即不饮食入口则吐,亦无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之情者,则确为里虚有寒饮,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汤温之。
按:此述四逆汤证与本方证的鉴别法,甚重要,须知。
《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解:邪结在胸中,血气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紧。邪自里以上迫,故心下满且烦、饥而不能食,此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4条:宿食在上脘,当
注解: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医谓心下部(即剑突下)为中脘,此以上为上脘,此以下为下脘。宿食当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满,而有欲吐之情者,当吐之,宜
按:书中吐剂只此一方,而具体论治亦只此数条,但于吐法中更可清楚地看到,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若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者,皆为本方应用的要征,然无一不是机体驱赶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种病理反应。
【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