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恺临证特色四、安胎宜补肾固冲,以“静”制“动”

2015-02-11  1725  来源:《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罗元恺临证特色四、安胎宜补肾固冲,以“静”制“动”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是较常见的妊娠病。胎漏、胎动不安即先兆流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堕胎、小产,即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则属滑胎,即习惯性流产。流产的原因很多,与夫妇双方均有关系。《景岳全书?妇人规》已指出“父气薄弱”可致胎漏。由于禀赋不足,胎元不健,或母体冲任不固,胎失所载,胎失所养,皆可致流产。自然流产对患者的身心伤害颇大,而身体的损伤和心理的负担又影响着下次妊娠。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自然流产的次数愈多,再次妊娠时流产的机率愈高。

罗氏从61年代开始研究自然流产的防治。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他认为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均以肾虚冲任不固为主要病机,其次则与脾虚失摄,气血不足有关。胎元之形成,在于肾精之充盛,受孕之后,则有赖母体肾气之封藏、气血之充养、冲任之维系,故有“肾以载胎”和“任主胞胎”之说。肾虚的原因,常与孕后房事不节有直接关系,亦有素体禀赋虚弱者,胎孕频多而伤肾者,或跌仆闪挫而伤经络者,使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若劳力过度,饮食不调,或忧思不解,也可致脾虚气血虚弱,气虚失摄,胎元失养。

针对流产的主要病机和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罗氏提出补肾固冲,健脾养血的安胎原则。

他善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减,认为菟丝子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平补肾阴阳,壮先天之本,为安胎之首选。党参补气健脾,益后天之本以养胎。二者皆可重用。桑寄生、续断、阿胶补肾养血安胎,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茯苓还有宁神作用。若阳虚内寒,加巴戟、杜仲、补骨脂之类;阴虚内热,加二至丸、黄芩;兼有实热而见舌苔黄者,加黄芩、竹茹、芦根;脾虚腰腹下坠,加黄芪,少量升麻以升举阳气;大便干结,加地黄、肉苁蓉、火麻仁以润燥,配枳实以行气通便。他创制了以补肾为主,辅以健脾养血的“滋肾育胎丸”,以及脾肾并重的“助孕3号丸”。对于滑胎患者,他强调在再次妊娠前详细检查流产原因,并调补脾肾3~6个月,孕后即予安胎,直至妊娠12周以上,或超过以往流产的孕周。这种防治结合的方法符合中医学“预培其本”和“治未病”的原则,在临床上也证实有良好的疗效,治愈了许多反复流产的妇女。通过实验研究,提示滋肾育胎丸有促进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改善卵巢、子宫血液供应的作用。而助孕3号丸则有提高免疫应答和封闭效应,改善卵巢内分泌等作用。

安胎用药,尤须慎重。胎漏、胎动不安均以阴道下血为主症,在出血期间,辛温动血,活血破血,走而不守的药物,当慎之、避之;生薏仁、鲜葛根、绿豆等碍胎之品亦不宜用,其他妊娠禁忌药更应注意。还须避免一切有毒或放射性物质,以免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

罗氏指出:安胎之要,着重一个“静”字。药性和饮食宜静不宜燥,即以平和为善,避免辛燥或寒凉,以及一切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食物;身体宜静不宜动,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或跌仆;情绪宜静不宜躁,应尽量解除心理负担,疏导不良情绪,建立治疗的信心。以静制动,是安胎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亦符合中国古代“胎教”的原则。《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动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无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从社会、心理和生理的角度进行调摄,给予积极的引导,避免不良的影响,有助于胎儿健康成长,以达到优生优育的境界。

  • 关联搜索